9月10日是教師節,也是“世界預防自殺日”。顧名思義,這個日子是為了喚醒公眾對自殺現象的關注。
在自殺人群中,有一個群體格外引人關注,也特別容易被人誤解,這就是公務員(官員)的自殺現象。最近,關于官員自殺的報道不少,據不完全統計,自今年1月1日至7月31日,已有至少16名非正常死亡官員被認定為自殺或排除他殺可能。在這其中,至少7人曾患抑郁癥。這就是說,自殺官員中有不少人是死于“心病”。
官員自殺引起公眾關注,往往出自于各種想象。因為對這方面的信息披露,少得可憐。有的官員自殺,當地只簡單給出一個結論,甚至干脆閉口不提。說起來,理由無非是為死者諱,或者尊重家屬意愿。但官員是一個特殊群體,不管自殺背后有無更多秘密,公眾都有了解的權利。信息不公開的結果,就是大家使勁猜謎,而且大多往又黑又黃的方向想。這反倒可能是對死者的不尊重,也會給死者家屬帶來更多困擾。
不言而喻,官員自殺不會全是因為違紀違法,擔心被“兩規”、查處。某種意義上講,貪官的心理素質可能強過一般人,若不是山窮水盡,大概不會兩眼一閉,選擇不歸路。從現實情況看,公務員群體的壓力指數,也應該是排名靠前的。
相對其他人群而言,公務員對待心理疾病的態度可能更為消極。其他人得了心理疾病,或者并不存在諱疾忌醫的問題,但對公務員來講,這卻是個麻煩事。這一方面是因為不敢讓人(同事、上級)知道,擔心影響升遷;另一方面是不敢信任心理醫生,怕泄露隱私。所以,有些公務員寧可藏著掖著,也不去接受心理治療。相關報道就提到,一些官員寧愿訴諸迷信也不愿求助心理專家。有些官員找心理專家看“心病”,跟搞地下活動一樣,不僅要找“絕對隱秘的會所”,還要先通過朋友認識后再單線聯系,確保安全。
之所以說公務員是一個特殊群體,還體現在,其心理狀態可能影響日常工作,進而可能危及公共利益。也因如此,對“官心病”現象,應給予更多關注與重視。有病就得治,“官心病”更不能不治,否則不僅影響官員個人健康,也將使公共利益受損。在這判斷基礎上,我認為應對公務員群體的心理疾病實施主動干預機制。
這說起來不復雜,就是仿效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類似經驗,成立專門部門(或納入對口部門)對公務員群體進行心理評估,一旦發現問題,就強制要求接受相關治療,治愈后方可回歸工作崗位。此外,還應健全相關治療機制,如開通心理專線接受咨詢,又如對主動接受心理治療的公務員采取保密制度,等等。這樣的話,或可減少官員“帶病上崗”、害己害人的現象,進而也才能減少官員自殺現象。
作者:無盡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