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官場生態,圈子文化成為各種媒體熱詞。習總書記,紀委岐山書記更是連出重言,直指當下官場生態弊端,直面圈子文化毒瘤浸染官場深重,大有除惡務盡的氣勢和決心。(北京晨報 11月28日)
人,是生活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形象地看,人仿佛生活在各式各樣的“圈子”當中。領導干部也是人,也有著各種不同的“圈子”,老鄉、同學、戰友……這些都成為彼此正常交往的天然紐帶。應該說,領導干部有正常的人際交往,這本無可厚非。問題是,“圈子”不等于“小圈子”,講感情不等于徇私情。領導干部一般都掌握著大量的公共資源,而這些資源應當是用來服務民眾的。如果將公共資源與“圈子”發生某種不正當的聯系,那么,“圈子”便有可能異化為“小圈子”。這種利益聯盟,使得本應服務和服從于公眾利益的公共權力發生了異化,它不再是服務或服從于公眾,而是效命于金錢,蛻變成為謀取集團利益的工具,從而使權力逐步被私有化、商品化。
不難看出,“小圈子”有的以私交為基礎,有的以“感恩”為前提。大凡進入“小圈子”的干部,或者是同鄉、同學,或者是老部下、老上級、老戰友,只要利益相關,互相能方便照應,都是走到一起結成“小圈子”的理由。再有就是,領導干部在一個地方呆長了,許多干部由他一手提拔,“感恩”心態導致盲目服從,使個別領導干部養成了唯我獨尊的獨斷作風,不知不覺形成“小圈子”。
“小圈子”現象理應引起我們的警惕、警覺,這既是領導干部履行好職責的需要,也是培養高尚情操、養成嚴謹作風的需要。我們黨對那種謀求私利、敗壞黨風政風的“小圈子”,從來都是堅決打擊、決不姑息的。
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鉆營者得利,歷來是我們黨選人用人的重要原則。人們期待,在正確用人導向的指引下,進一步引導各級干部反對“小圈子”、不搞“小圈子”、脫離“小圈子”,把智慧和精力都集中到干事創業上來,撲下身子、埋頭苦干,求真務實、狠抓落實,積極創造經得起實踐檢驗、人民檢驗和歷史檢驗的政績,推動黨的事業不斷發展。
姓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