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堅持整體推進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思路,主動做好扶貧攻堅,努力奪取脫貧奔康的全面勝利”。6月29日,來綿履新不久的市委書記彭宇行在市委常委會上,對綿陽市扶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今年以來,綿陽市把扶貧開發作為全市“一號工程”抓,堅持片區攻堅與精準扶貧“兩輪驅動”,全力推進綿陽市三大片區扶貧開發,有效地加快了綿陽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1至6月,全市精準脫貧1.3萬人,占年度目標任務的31.2%。全市有扶貧任務的7個縣(市)在122個貧困村啟動實施扶貧開發項目,目前完成相關項目建設的40%左右。(新華網7月27日)
從資料中可以看出,綿陽市扶貧工作做到分類指導、瞄準扶貧,建立健全了資金投入和管理機制,做強了扶貧產業,為攻堅扶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全面實施扶貧連片開發戰略,整合扶貧資金,將有限資金資源充分利用。
一些地方和領域中的扶貧,主要目的是完成任務,那么,一些扶貧項目和資金只要分配下去,就算完事大吉。而最簡單、最有效、成本最低的辦法,就是把項目和資金交給“成熟”的地方去做。而如果上級考核主要看扶貧項目是否做了起來,扶貧資金是否發下去,那么基層扶貧工作當然是越簡單、效率越高越好。
“貧困福利”令人眼饞,譬如根據201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扶貧的財政投入,從2001年的127.5億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49.3億元。此前的十年中,中央和地方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043.8億元,其中投向貧困縣1457.2億元,占到總投入的71.3%,縣均1.36億元。
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但長期以來,傳統的以地理區域為扶貧目標的扶貧方法存在著貧困人口底數不清、致貧原因不明、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等問題,導致“年年貧困年年扶,年年扶貧年年貧”的尷尬。
有別于以往的粗放扶貧,精準扶貧,是指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區域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以往扶貧活動中出現的“投入偏離”現象,使扶貧真正做到“真扶貧、扶真貧”。但是,有效落實精準扶貧還需要一個過程。
扶貧工作在進展過程總會遇到“扯皮的”、“玩癩的”,阻礙扶貧項目的推進,造成扶貧的人很無賴,被扶貧的很無辜。但歸根結底是因為部分貧困戶法律知識欠缺,古董思維作祟。
作者:章張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