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很多觀眾是沖著敦煌來的——
“我是很多年前跟師兄好友穿過千里戈壁到過敦煌,被震撼過,昨晚看了譚盾大師的曠世巨作,透過音樂又仿佛看到了那一幕幕古老壁畫,再一次被震撼了,再一次感受到了愛、善、平等、安詳和寧靜,整個人都被幸福和溫暖包裹著,一次前所未有的體驗,為譚盾大師點贊!感謝音樂家們帶來的視聽盛宴!感恩!”
90后的表達更有時代感——
“從在關山月初識敦煌,莫高窟又見敦煌,到今日再聽譚盾的敦煌,感嘆千年一瞬,失落的文明如失散的珍寶。如果說莫高窟是個魔法世界,那么譚盾絕對是個鄧布利多級別的大神,菩提飛天、九色鹿、雨天論禪、陽關離別……給人一口氣讀完6本哈利波特的爽感。”
獨唱演員輪番出來謝幕。譚盾小跑著上了舞臺,和大家一道舉起雙手。
他們身后的樂團、合唱團,也都興奮地站著,臉紅紅的,或抱著樂器,或舉起弓子,或使勁鼓掌,一個個都是一頭熱氣蒸騰,驕傲地笑著,像剛剛得了老師表揚的調皮學生。
譚盾把與甘肅蘭州交響樂團、蘭州音樂廳合唱團的合作,理解為一種“民族文化的召喚”,他認為,《敦煌·慈悲頌》的故鄉在甘肅,甘肅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個端口。關于“絲綢之路”,我們能看見的東西已經很少,但是在敦煌,歷史不僅看得見,還能聽得著。他與這兩個團才排練了兩天,就驚呼:你們要嚇死我了!進步這么快!這么下去還怎么得了!
甘肅蘭州交響樂團和蘭州音樂廳合唱團的成員都非常年輕,大多是蘭州本地人。譚盾評價說,他們就像是從壁畫上走下來的人,帶著壁畫上的仙氣兒,天生有股敦煌的味。
這些孩子很多都是聽著《臥虎藏龍》音樂長大的
這些孩子很多都是聽著《臥虎藏龍》音樂長大的,能與譚盾合作,一個個都興奮得不行。為了熟悉作品,第一次排練,譚老師帶他們從打拍子開始,然后練習呼吸,體會從室內樂到交響樂的不同,啟發潛能聽覺,啟發對音色和節奏的追求。
課間,譚老師去看他們的樂器,與國外名團的沒法比,看了讓人心疼。排練兩次以后,層次感出來了。再演兩場,弦樂合奏出來,聲音溫暖干凈,如同被大雪覆蓋的莫高窟。到深圳的這一晚,狀態達到歷史最佳,不是奏樂,而是演奏,真正在舞臺上學會了“表演”。
甘肅蘭州交響樂團解鎖了表演技能
《敦煌·慈悲頌》原本有很強的故事性。作為蘭州人,平時出門總要被人問敦煌的故事。這些故事是淌在他們血液里的,就像方言。只不過這回,他們是用樂器來表演,因此,如何不是從里到外透著喜滋滋的驕傲?如何不是要把背挺直了,把頭仰過去,滿臉的沉醉?聲音里那種眉飛色舞,活靈活現,畫出了旋律的戲劇性和豐富色彩。
從此,這些吃牛羊肉長大的甘肅人,奏出了巧克力與香檳的味道,把來自甘肅的古絲路文化,復活出東西文化合并的高貴。
譚老師吃了六碗牛肉面,指揮起來完全是甘肅的氣場
為什么會這樣?譚盾解釋:因為走心。慈與悲,兩個字都要帶心。
合唱團也是,一開始唱得無比虔敬,無比單純,前面幾場,吐字都帶著青澀,怯怯地一個字一個字咬住,再吐出來,像恭恭敬敬的工楷,不敢連筆。到了深圳這場,便有行云流水的順暢了,卻并不油滑,更打磨出朝圣的純凈。如果說,敦煌壁畫上的樂器,在制作上或許難以完全復原舊制,但是甘肅人唱歌的聲音,卻真是可以理解為“敦煌之音”的。
難怪觀眾贊嘆:終于聽到了原汁原味的敦煌聲音!
把甘肅蘭州交響樂團和蘭州音樂廳合唱團帶到南方,帶往全世界,在譚盾看來,是黃河交給他的歷史任務。這個團隊里,有入選英國《金融時報》“全球最受矚目的25位中國人”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王云鵬;有榮膺“CCTV光榮綻放”的中國十大青年女中音歌唱家董芳;有唯一包攬了國內所有重要聲樂大獎賽金獎的大滿貫得主、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傳越;有被多家歐洲權威音樂機構稱為有著“銀鈴般音色的中國女高音”郭森;有著名藏族原生態女高音歌手澤仁央金;有活躍在世界舞臺上的原生態呼麥男低音與古代奚琴演奏家哈斯巴根;以及曾獲得“星星火炬杯”民樂特級金獎及舞蹈金獎的舞者陳奕寧等國際級的表演藝術家。文化需要傳承,從傳的那頭帶來的韻律和底蘊,給承的這邊留下無限大的空間,這種文化的感悟和共振,正如流水、如薪火一樣,在一站一站地傳遞。
絲綢之路上,我們與甘肅心心相映
敦煌故事,甘肅之聲,《敦煌·慈悲頌》為絲綢之路的文化,描繪出聽得見的未來。作為絲路重鎮的甘肅,擁有蘭州交響樂團與蘭州音樂廳合唱團,也將在譚盾帶領下,走出一條聲音的絲路,一條中國未來的文化之路,光耀世界。
《敦煌·慈悲頌》巡演由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韻洪傳播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聽音尋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共同承辦,2021-2022年規劃演出城市包括:南寧、瀘州、成都、南京、杭州、唐山、保定和重慶等地,首席合作伙伴瀘州老窖·國窖1573一如既往,全程鼎力支持,一起用音樂讓世界品味中國。
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